暑假本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时光,却成了视力健康的“危险期”。
长时间抱着手机刷动画、盯着电视看剧集,熬夜打乱作息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正悄悄透支孩子的视力。
有的孩子假期结束后近视度数猛涨50-100度,还有的娃才4岁,就被查出400度远视加250度散光并存,若不及时干预,不仅会影响日常视物,还可能阻碍视力发育,甚至埋下更严重的眼部健康隐患!
一、散光比近视出现得更早也更不容易被发现
散光和近视一样,都属于屈光问题。不同的是,很多孩子在0~3岁都存在散光的问题。
一般来说,只有角膜形态十分规则的情况下,光才会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。
但实际上很多眼球的形态都不是那么规则的,导致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就“分叉”了,在视网膜的多个位置形成焦点,所看到的图像就不那么清晰。
可现实中,多数孩子的眼球并非“标准款”:有的可能在某个方向略扁,有的可能在某处稍显凸起,这种形态上的细微差异是随机出现的。也正因如此,不同方向的光线进入眼球后,无法集中聚焦在视网膜的同一点,反而会在视网膜多个位置形成焦点,导致孩子看东西出现重影、模糊。
需要家长警惕的是,大部分孩子都是天生的散光眼,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异常。他们可能习惯了这种“模糊视角”,不会主动表达不适,使得散光很难被及时发现。
但一旦孩子出现看东西时频繁眯眼、歪头、揉眼睛,或者看绘本、看电视时总不自觉凑得很近,甚至抱怨“东西有重影”,往往意味着散光度数已经比较高了。
二、散光发现不及时可能会引发其他视力问题
随着眼球不断发育,大部分孩子在3岁左右时,散光度数会慢慢降低甚至完全消失,这种属于生理性散光,通常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。
但并非所有孩子的散光都能“自愈”。有些孩子的散光度数不会随年龄缓解,甚至在3岁内就超出了生理性散光的正常范围,形成病理性散光。
由于「散光眼」超过一定度数之后,无论看远、看近都朦胧不清,如果这种散光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矫正,孩子为了看清东西,他们会不自觉缩短与注视物的距离——比如歪着头看绘本、眯眼盯电视、凑近看玩具等。
长期保持这些姿势,很容易引发调节性视疲劳,甚至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。更严重者,不仅会加重散光对视力的影响,还可能引发近视、斜视、弱视等其他视力问题,甚至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,导致视功能损伤。
三、孩子散光无法预防做好这3件事,早发现早矫正不踩坑
虽然散光多是眼球发育的随机事件,无法提前预防,但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做好3件事,尽早发现散光问题、及时干预,避免引发近视、弱视等后续麻烦。
1、定期查视力&建立眼健康档案
按国家卫健委建议,孩子从出生到6岁要完成13次眼科检查:新生儿期2次、婴儿期4次、1-3岁幼儿期4次、学龄前期3次,24月龄起还需加入屈光度数筛查。
等孩子学会辨认视力表后,建议建立专属眼健康档案,定期查视力、测度数,有条件的话同步监测眼轴,每半年复查一次,散光问题再隐蔽也能及时揪出。
2、帮孩子养成好的用眼习惯
平时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用眼距离,别凑近看绘本、盯屏幕;如果发现孩子频繁歪头、眯眼、揉眼睛,别只当“小动作”忽视,若次数变多,一定要及时带娃去专业眼科医院检查,这些可能是散光的早期信号。
3、别忘“老生常谈”的户外时间
无论孩子有没有视力问题,每天累计2小时、或每周14小时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少。充足的户外光照能帮助调节眼部状态,对延缓散光可能引发的视力问题很有帮助。